2021年, 第0卷, 第11z期 刊出日期:2021-12-01
  

  • 全选
    |
  • 邵世纲, 于乃生, 周囝, 颜廷贵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新时期装备实战化建设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装备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按照“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总体思路,以全面提升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为目标,研究形成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推进装备综合保障工作体系有效运行,促进保障队伍的职业化和保障体系的规范化,有效提升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为装备保障任务的高效完成提供有力支撑。
  • 李晋, 高鹏飞, 余海林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主动应对“十四五”严峻挑战,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提前谋划,按照“任务牵引,整体策划,按流程分布实施,按计划分阶段评估整改”的总体思路,对固体火箭发动机部组件及整机生产能力开展压力测试工作,通过阶段性模拟高速高强度生产,提高生产线运转节奏,充分暴露生产线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同步暴露在生产组织模式、流程、安全、质量、物资、保障等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推进解决,补齐能力短板,全面提升批生产能力。
  • 文明, 关志刚, 高峥, 于文考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践行“零缺陷”理念,创新提出了以产品保证与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航天器生产阶段产品保证理论,以实现航天器在轨“一重故障保业务连续、二重故障保航天器安全”为目标的故障管理工作体系,大力推动了以产品数据数字化为基础,以全数据为目标,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数字质量工作,并成功在中国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型号任务中得到实践和应用,并通过实践提升了研究院整体质量管控水平,并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连宇, 霍光, 曾天宁, 李砥擎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航天器高强密度研制发射成为新常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的型号任务数量持续增长,型号供应商队伍不断扩大,为有效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提升型号供应商管理水平,研究院在传统的型号外协管理体系基础上,探索实施了型号全级次供应商管理,有效提升了型号外协产品质量,保障了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推动了“三高”发展目标实现。
  • 赵毅, 李沂乘, 赵林, 刘元, 魏玉波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落实国家航天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宇航企业,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根据当前发射任务密度高、技术跨越难度大、系统建设增长快、型号研制周期短、多型号并行研制、快速装备要求高等型号任务形势特点,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科研生产管理机制,形成以“一个责任体系”为指导原则、以“二维矩阵管理架构”为组织运行模式、以“6项管理方法”为抓手的矩阵式多项目管理模式,切实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有效保障了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不断推进研究院的“三高”发展。
  • 王永佳, 董涛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在坚持院研发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研发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管理过程精细化工作,在课题制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基础前沿及背景预研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
  • 杨红超, 杨琪, 李玉, 郑科, 彭欣, 李亮, 李彩萍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承制的航天重大装备批生产业务特点,对以往批生产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了当前基于军地互助模式下的数字化批生产线建设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未来设想,为后续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数字化批生产线建设奠定了基础。
  • 贺志伟, 王飞, 高龙, 张慧萍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导弹批生产总装脉动生产线建设方面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某型号批生产任务为对象,从问题与需求双导向出发,运用价值流图分析的方法确定总体的改善方向,运用生产线平衡性设计、工艺计划协同管控、推拉结合物流配送、信息物理互联、标准规范支持体系、“四有”管理机制等措施建设、完善总装脉动生产线,使得型号批生产效能大幅提升,构建了完整的数据链。通过分析批生产脉动生产线实践措施、总结实践经验,为武器装备的批生产管理和模式优化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钱纪红, 王长亮, 张慧萍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针对防务装备、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多领域科研生产任务的特点,为有效应对迅速增长的任务形势、不同用户需求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实施基于领域任务特点的差异化研制管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顶层策划、风险分析与控制,规范源头、过程控制,建立基于各领域任务特点的管理体系,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促进科研生产管理能力提升,确保了各领域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 高超, 孙冬, 王远程, 汤嘉慧, 王宇方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作为航天电子专业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装备综合保障的基本特点。以某型重点单机为试点,建设靠前保障中心,通过军地双方在技术、设备、场地、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了军民协同售后服务保障模式的全面创新,并总结了在装备综合保障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经验。
  • 宫建, 周乃恩, 韩曙光
    航天工业管理. 2021, 0(11z):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唯一的基础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在预先研究的管理上与其他总体单位的模式不尽相同,研究院通过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创新链各环节,逐步形成了创新整体合力。研究院通过研发管理的不断创新实践,有效调动了各单位及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